两
一
7
独体
兩
GMWW
笔顺

书写要领
上横不宜太长,框形上宽下窄,外形稍扁;两撇两点平行,间距适中。
两的意思
两的意思
两的意思
两的意思
4. (Liǎng)姓。
两的意思
5. 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例句:
在传统的中药铺里,那味珍贵的药材称出来刚好是1两,这差不多是31.25克呢。
妈妈买了一块猪肉,称了一下是1市斤也就是10市两,刚好够做一顿红烧肉。
两的意思
6. 指称某些成双或被认为成双的亲属关系或事物。
例句:
他俩是双胞胎兄弟,长得极为相像。
这婆媳俩相处得非常融洽,就像母女一样。
含义解释
亦作“両”。
表示不定数,多与“一”或“三”前后连用,义为少量。
古文寓意:
纤经连白,鸣桹厉响。贯鳃𦉹尾,掣三牵两。
——晋·潘岳·《《西征赋》》
楚岸千万里,燕鸿三两行。
——唐·杜牧·《《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》诗》
弄好了,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;碰巧了,也许白耗一天,连“车份儿”也没着落,但也不在乎。
——现代·老舍·《《骆驼祥子》》
两个人或两件事物。
古文寓意:
指联系、协调双方的人或事物。
古文寓意:
以九两系邦国之民。一曰牧,以地得民;二曰长,以贵得民;三曰师,以贤得民;四曰儒,以道得民;五曰宗,以族得民;六曰主,以利得民;七曰吏,以治得民;八曰友,以任得民;九曰薮,以富得民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》
加倍;翻一番。
古文寓意:
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。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材而两之,故六六者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
——··《《易·系辞下》》
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,两之为两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》
两次;两度。
古文寓意:
同时兼具两方面。
古文寓意:
身尽其故则美,类不可两也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荀子·解蔽》》
自古及今,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荀子·解蔽》》
利不可两,忠不可兼。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,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。
——战国末期·吕不韦等·《《吕氏春秋·权勋》》
等同;比并。
古文寓意:
犹言分散不统一。参见“兩政”。
古文寓意:
天子必执一,所以抟之也。一则治,两则乱。
——战国末期·吕不韦等·《《吕氏春秋·执一》》
重量单位。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。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.05千克,十钱一两,十两一斤。
古文寓意:
十二粟而当一分,十二分而当一铢,十二铢而当半两,衡有左右,因倍之,故二十四铢为一两。
——西汉·刘安等·《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》
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》
量词。用于鞋、袜等成对使用的衣物。
古文寓意:
葛屦五两,冠𮉫双止。
——··《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》
十五年,任为弓材,亦堪作履
——北魏·贾思勰·《《齐民要术·种桑柘》》
一两棕鞋八尺藤,广陵行遍又金陵。
——唐·戴叔伦·《《忆原上人》诗》
道人自有爱山癖,蜡屐平生几两穿。
——元·萨都剌·《《茅山道士》诗》
阮方吹火蜡屐,叹曰:“未知此生当着几两屐!”
——清·王士禛·《《池北偶谈·谈献五·癖》》
古代军队编制单位。二十五人为一两。
古文寓意:
五人为伍,五伍为两,四两为卒,五卒为旅,五旅为师,五师为军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》
自伍而两,自两而师,不一其令。
——··《《尉缭子·兵教下》》
通“魎”。
古文寓意:
木之怪,夔罔两。
——汉·刘向·《《说苑·辨物》》
数词。二。常用于成对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时出现的双方。
古文寓意:
指对立的两面或两个极端。
古文寓意:
两不立,则一不可见。
——宋·张载·《《正蒙·太和》》
自宰相、执政、侍从、卿监、正员郎分为五等,除致仕遗表已议裁减外,将逐郊荫补恩泽,每等降杀,以两酌中,定为止数。
——清·毕沅·《《续资治通鉴·宋孝宗淳熙九年》》
量词。用于两股相交的物品。
古文寓意:
由其德,舜禹受天下不为泰;不由其德,五两之纶、半通之铜亦泰矣。
——汉·扬雄·《《法言·孝至》》
量词。犹匹。用于帛、锦。每两四丈。
古文寓意:
纳币一束,束五两,两五寻。
——西汉·戴圣·《《礼记·杂记下》》
夏,齐侯将纳公,命无受鲁货,申丰从女贾,以币锦二两,缚一如瑱,适齐师。
——春秋·左丘明·《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》
令图不虞其诈自以为终获大功,私遗休格重锦十两。
——清·毕沅·《《续资治通鉴·宋太宗雍熙三年》》
组词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两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