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諱
网友科普
名讳(míng huì)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,指旧时对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进行避讳的传统习俗。其名称源于“生前称名,死后称讳”的用法差异,书写时需通过改字、缺笔等方式回避以示敬意。名讳的适用范围包括帝王、长官、圣贤及长辈四类对象,避讳方法主要有改字(如“观世音”改“观音”)、缺笔(如“丘”省笔)、改音(如“正月”读一声)等。古代因避讳引发诸多改动,如李贺因父名“晋”避讳“进士”不得科考,宋代“只许州官放火”亦源于避讳。该习俗起源于西周,秦汉后随皇权强化逐渐制度化。《礼记》已载“入门问讳”的礼仪,唐代《唐律》将犯讳纳入刑罚范畴。宋代避讳达到高峰,至清代虽仍有法令约束,但伴随社会变迁逐渐淡化。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名諱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