杳如黄鹤(拼音:yǎo rú huáng hè)是汉语成语,出自南朝梁·任昉《述异记》,外文名为"nowhere to be found"。该成语原指传说中仙人驾黄鹤飞去不再返回,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,近义词有杳无音信、无影无踪等,作谓语或定语使用。成语内涵与唐代崔颢《黄鹤楼》诗句"黄鹤一去不复返"直接关联,通过"黄鹤"意象强化了"消逝不返"的语义层次。其核心意义在汉语中被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彻底失去踪迹的状态。起源可追溯至《述异记》记载的传说:荀瓌在江夏黄鹤楼休憩时,目睹仙人驾鹤自云端降落,二人畅谈后仙人跨鹤腾空消失,唐代崔颢诗句为此典故的文学化延伸,形成成语的定型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