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耗
网友科普
“火耗”起于明代万历年间,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。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,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。征税时加征的“火耗”大于实际“火耗”,差额就归官员了。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。而且,“火耗”不断加重:一般州县的火耗,每两达二三钱,甚至四五钱。偏僻的州县赋税少,火耗数倍于正赋。虽然顺治、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,但并不起作用,以后也就默认了。
含义解释
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。
古代铸造钱币,称取物料时,需考虑火耗因素。
古文寓意:
它日,又炼每五十两为一锭,三两作火耗。
——宋·赵彦卫·《《云麓漫钞》卷二》
尚书省言,崇宁监铸御书当十钱,每贯重一十四斤七两,用铜九斤七两二钱,铅四斤一十二两六钱,锡一斤九两二钱,除火耗一斤五两,每钱重三钱。
——元·马端临·《《文献通考·钱币二》》
组词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火耗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