納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10
左右
XMWY

笔顺

納的笔顺

书写要领


含义解释

入;使入。
古文寓意:
纳于百揆,百揆时叙;宾于四门,四门穆穆;纳于大麓,烈风雷雨弗迷。
——··《《书·舜典》》
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。
——战国·庄子及后学·《《庄子·刻意》》
墙宇重峻,而吐纳自深。
——南朝梁·刘勰·《《文心雕龙·宗经》》
收藏;藏入。
古文寓意:
公归,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。
——··《《书·金縢》》
纳旌弓於铉台,讚庶绩於帝室。
——晋·潘岳·《《西征赋》》
生既不得就其志,死又无以传其绪。曷以告哀?纳铭于墓。
——宋·曾巩·《《戚元鲁墓志铭》》
引进;接受。
古文寓意:
段干木逾垣而辟之,泄柳闭门而不纳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》
傍水迁书榻,开襟纳夜凉。
——前蜀·韦庄·《《夏夜》诗》
取;娶。参见“納婦”。
古文寓意:
杀三郄而尸诸朝,纳其室以分妇人。
——春秋··《《国语·晋语六》》
十七年,内史腾攻韩,得韩王安,尽纳其地。
——西汉·司马迁·《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》
﹝宗室﹞倾心来往了多时,毕竟纳了严蕊为妾。
——明末·凌濛初·《《二刻拍案惊奇》》
如果朋友们凑趣说:“那是怕你纳第三个姨太太。”
——现当代·周而复·《《上海的早晨》》
结交。
古文寓意:
今将军当盛位,帝春秋富,宜纳宗室,又多与大臣共事,反诸吕道,如是则可以免患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楚元王刘交传》》
温忠慨深烈,言与泗俱,丞相亦与之对泣。叙情既毕,便深自陈结,丞相亦厚相酬纳。
——南朝宋·刘义庆·《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》
贡献;缴纳。
古文寓意:
百里赋纳总,二百里纳铚。
——··《《书·禹贡》》
雍子纳其女於叔鱼以求直。
——春秋··《《国语·晋语九》》
我们平日衣也穿不暖,饭也吃不饱,辛辛苦苦纳了许多税,捐了许多钱。
——现代·欧阳予倩·《《梁红玉》》
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财货于官府取得监生亦称纳。参见“納監”、“納馬”。
古文寓意:
那人姓金名满……少时读书不就,将银援例纳了个令史,就参在本县户房为吏。
——明·冯梦龙·《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》
穿;着。谓以脚跟着入鞋中。
古文寓意:
屦外纳。
——··《《仪礼·既夕礼》》
退则坐取屦,隐辟而后屦。坐左纳右,坐右纳左。
——西汉·戴圣·《《礼记·玉藻》》
归还。参见“納禄”。
古文寓意:
辞龙楼凤阁,纳象简乌靴,栋梁材取次尽摧折。
——元·汪元亨·《《醉太平·警世》曲》
停,留。参见“納步”。
古文寓意:
徐永之先生为江浙提举日,客往访之者,无间亲疏贵贱,必送之於门外。客或请纳步,则曰,不可,妇人送迎不逾阈。
——明·陶宗仪·《《辍耕录·先辈谦让》》
播;下。参见“納種”。
古文寓意:
秽若盛者,先锄一遍,然后纳种,乃佳也。
——北魏·贾思勰·《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》
麦时,水涝不得纳种者,九月中复一转。
——北魏·贾思勰·《《齐民要术·旱稻》》
见“納納”。沾湿貌。
古文寓意:
裳裣裣而含风兮,衣纳纳而掩露。
——西汉·刘向 辑·《《楚辞·刘向〈九叹·逢纷〉》》
翌日风回沴气消,归涛纳纳景昭昭。
——唐·刘禹锡·《《踏潮歌》》
明明落溪口,纳纳喧滩齿。
——宋·梅尧臣·《《石笋峰》诗》
见“納納”。包容貌。
古文寓意:
纳纳乾坤大,行行郡国遥。
——唐·杜甫·《《野望》诗》
乾坤纳纳同心少,何日能忘此际情。
——清·方文·《《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》诗》
用同“捺”。按下。
古文寓意:
把心上火权时纳,到晚来把天文看咱。
——元末明初·罗贯中·《《风云会》》
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,便纳林冲坐地。
——元末明初·施耐庵·《《水浒传》》
牌没法打下去了。冠先生与冠太太都纳住气,不在客人面前发作。
——现代·老舍·《《四世同堂》》
用同“捺”。低,低下。参见“納頭”、“納拜”。
古文寓意:
纳头一觉回光入玄界,畅好是清也波哉。
——明·贾仲明·《《金安寿》》
只见屋角头走过一个人来,见了二位,纳头便拜下去。
——清·吴敬梓·《《儒林外史》》
阿盖在梁王与段功谈话之间,久已不胜其羞涩,经此一问,满脸涨得通红,一纳头向寺门跑去。
——现代·郭沫若·《《孔雀胆》》
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,既受之,则设席望其家,遥拜其父祖,乃就坐。
——宋·陆游·《《老学庵笔记》》
倘肯如此,弟当托兄先容,纳拜大宗师门下。
——明·李贽·《《与周友山书》》
用同“呐”。参见“納喊”。呐喊。
古文寓意:
催军的聒地轰声,纳喊的揭天唱叫。
——金·董解元·《《西厢记诸宫调》》
众军纳喊,与我赶将去。
——元·李文蔚·《《蒋神灵应》》
通“衲”。补缀,粗缝。
古文寓意:
刺绣之师,能缝帷裳;纳缕之工,不能织锦。
——东汉·王充·《《论衡·程材》》
庚子,王崩于洛阳,年六十六
——西晋·陈寿·《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》
改霞欣然接住纸卷,很小心地放进书兜,书兜里还有语文、算术和帮她妈纳的一只鞋底子。
——现当代·柳青·《《创业史》》
通“衲”。引申为粗劣。参见“納布”。
古文寓意:
初,高祖微时,贫陋过甚,尝自新洲伐荻,有纳布衫袄等衣,皆敬皇后手自作。
——南朝梁·沈约·《《宋书·徐湛之传》》
通“軜”。古代驷马车上两旁两匹马的内侧缰绳。
古文寓意:
三公奉轭持纳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荀子·正论》》
姓。元代有纳麟。见《元史》本传。
古文寓意:
纳,见姓苑。明纳台,常德卫千户。
——清·嵇璜、刘墉等·《《续通志‧氏族略八》》

组词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納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