誦
言
14
左右
YCEH
笔顺

书写要领
含义解释
朗读,念诵。
古文寓意:
述说。
古文寓意:
子服尧之服,诵尧之言,行尧之行,是尧而已矣。子服桀之服,诵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》
雍公受巵起立曰:“某去则不妨,然记得一小话,敢为都督诵之。”
——宋·岳珂·《《楹史·鳖渡桥》》
宜于诵读的韵文,如诗歌、顺口溜之类。
古文寓意:
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
——··《《诗·大雅·蒸民》》
“皤腹弃甲”,城者之讴也;“原田是谋”,舆人之诵也,斯皆刍词鄙句,犹能温润若此。
——唐·刘知幾·《《史通·言语》》
讽谏;怨谤。
古文寓意:
臧纥救鄫,侵邾,败于狐骀……国人诵之曰:“臧之狐裘,败我于狐骀。我君小子,朱儒是使。朱儒!朱儒!使我败于邾。”
——春秋·左丘明·《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》
惠公入,而背外内之赂,舆人诵之曰:“佞之见佞,果丧其田。诈之见诈,果丧其赂。”
——春秋··《《国语·晋语三》》
颂扬;称道。多作“頌”。
古文寓意:
文王之功,天下诵而歌舞之,可谓则之。
——春秋·左丘明·《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》
每诵昔鸿恩,贱躯焉足保。
——三国魏·徐干·《《室思》诗》
山中隐士高僧,无不诵先生者,谓吾辈如麋鹿之不可与接,先生之来,不觉昵就。
——清·黄宗羲·《《〈范熊岩先生文集〉序》》
通“訟”。为人申雪冤案。
古文寓意:
是时,右丞元琇为韩滉排笮得罪,滉势振朝廷,晋见宰相,诵元琇非罪,士大夫壮其节。
——北宋·欧阳修、宋祁等·《《新唐书·董晋传》》
通“訟”。公开(说)。参见“誦言”。
古文寓意:
平阳侯驰语太尉勃,勃尚恐不胜,未敢诵言诛之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高后纪》》
然意广才疏,凡所当为,先于公座诵言,故不便者得预为计。
——明·范景文·《《张蓬元〈抚畿疏草〉序》》
组词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誦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