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佚
含义解释
见“遺逸”。
古文寓意:
——··《》
遗漏;遗弃而不用。
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中,我们遗憾地遗佚了关键议题的讨论,导致后续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古文寓意:
遗失;散失。
昔日繁华的市集上,一位书生不慎遗佚了家传的玉佩,那玉佩晶莹剔透,蕴含家族世代之祝福,令他心急如焚,四处寻觅。
古文寓意:
〔卢询祖〕有文集十卷,皆致遗逸。
——唐·李百药·《《北齐书·卢文伟传》》
苟诚以为有遗才焉,则今所谓遗逸之书,有以收之矣。
——宋·苏辙·《《上皇帝书》》
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,始於禁中,次及三省密院,下至文武诸臣之家,凡尺牍寸纸,无所遗轶。
——宋·苏辙·《《进御集表》》
世以柳子编西汉文章,只据《文选》,固多遗轶。
——明·郎瑛·《《七修类稿·辩证八·汉遗文》》
晚年独居一室,人迹罕至,诗篇不复检阅,故多遗佚。
——清·昭梿·《《啸亭杂录·宗室诗人》》
牛宏以典籍遗逸,表请开献书之路。
——近现代·胡朴安·《《〈中国文学史〉序》》
指散失之物。多指遗文散籍;遗事逸闻。
在家族的旧宅深处,我偶然发现了一本祖上传下来的遗佚手稿,它记录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故事,是时间洪流中未被完全淹没的珍贵记忆。
古文寓意:
武帝时,军政杨仆捃摭遗逸,纪奏兵录,犹未能备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》
虽考先志於载籍,收遗逸于当时,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,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。
——晋·干宝·《《〈搜神记〉序》》
诏畀千金访遗逸,遗文逸字往往出。
——宋·晁补之·《《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》诗》
若父祖捐馆日,子孙幼弱,及一旦编摹,岂免小有疏略,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。
——宋·周辉·《《清波别志》卷下》
公扬历四十余年,功名事业,磊磊赫奕。侃访辑遗轶,既久始备。
——元·孛术鲁翀·《《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》》
至如《路史》,第博采前人遗逸,务得其说,以傅三妃之名,其是非悉不暇记矣。
——明·胡应麟·《《少室山房笔丛·艺林学山七》》
一客谈遗佚,日挟十钱入西市,五钱麦糊五钱纸,年年冬望日本使。
——清·龚自珍·《《城南席上谣》》
犹隐居。
他厌倦了都市的喧嚣,决定在深山老林中遗佚,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。
古文寓意:
隐士;遗才。
在那幽静的山谷里,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遗佚,他虽远离尘嚣,却对世事洞若观火。
古文寓意:
见说公卿访遗逸,逢迎亦是戴乌纱。
——唐·方干·《《题悬溜岩隐者居》诗》
壬寅,诏抚三边将士,命州郡举遗逸。
——元·脱脱等·《《宋史·瀛国公赵显纪》》
市骏骨而捐金,招来遗轶;闻鸡鸣而起舞,寤寐功名。
——元·刘埙·《《隐居通议·骈俪一》》
四十年疏陈纳谏诤、举枚卜、补大僚、登遗佚、速考选数事,不报。
——清·张廷玉等·《《明史·麻僖传》》
应念东南有遗佚,采芝深谷尚盘桓。
——明·贝琼·《《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》诗》
圣祖仁皇帝,一开博学鸿词科,再设明史馆,搜罗遗佚,征辟入都,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,而天下帖帖然、戢戢然矣。
——近代·梁启超·《《中国积弱溯源论》第三节》
隐了几年,跟了几年,名气有了,盛朝圣世是应该征举遗逸的,于是得了“社会贤达”之名而驰马奔命,赶进京师“初入朝堂”了。
——现代·吴晗·《《社会贤达考》》
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。
这些遗佚,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。他们的存在,让后人能够更加全面、深入地了解过去,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。
古文寓意:
明初,人犹多经学,皆元时遗逸。
——清·王士禛·《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五·退谷论经学》》
顺康之世,故老遗逸,越在草莽,承东林气节之盛,为经济有用之学。
——近现代·胡朴安·《《〈中国文学史〉序》》
顺康间,首开博学鸿词,以挚遗逸。
——近代·梁启超·《《论私德》二》
组词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遗佚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