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庸风雅

fù yōng fēng yǎ
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
附庸风雅的意思

1. 指某些人为装点门面,追随结交名士,从事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。

例句:

现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,附庸风雅,觥筹交错,在白墙黑瓦之间,小桥流水中,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。
这个“秀才”只字不识,却专会附庸风雅。

字词解释:

附庸 原指依附于诸侯的小国,这里是附属、追随的意思。
风雅 本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》《大雅》《小雅》等,这里泛指文化。

成语故事:

“附庸”一词源自战国孟子的《孟子·万章下》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。公侯皆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,凡四等。不能五十里,不达于天子,附于诸侯,曰附庸。”讲的是: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,依次是公、候、伯、子、男。分封给公和候的土地是方圆百里,分封给伯的土地是方圆七十里,分封给子和男的土地是方圆五十里,不满五十里的更小封地要依附于诸候国,称作“附庸”,本指依附于诸候国的小国,后引申为附属、追随的意思。“风雅”一词源自《诗经》,《诗经》由三部分组成,即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。"风"是各诸候国的民歌,称作十五国风,共一百六十篇。“雅”又分大雅、小雅,是周天子所统辖的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,被尊崇为正声,共一百零五篇。“颂”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,共四十篇。因此“风雅颂”或者“风雅”被用来代指《诗经》,“风雅”也被用来泛指文化。后来,“附庸”和“风雅”连用,用来形容一些人结交学者名士或从事有关文化活动以装点门面。


含义解释




出处

那班盐商,明明是咸腌货色,却偏要附庸风雅,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。
——清·吴趼人·《《情变》》 「第八回」

引证

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。公侯皆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,凡四等。不能五十里,不达于天子,附于诸侯,曰附庸。
——战国·孟子·《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》
欢喜便宜暗中上当,附庸风雅忙里偷闲。
——清·李宝嘉·《《官场现形记》》 「四十二回」
教养不到家而要附庸风雅,就不免做作,不能自然。
——现代·朱自清·《《低级趣味》》
如《孔丛子》《皮子文薮》之类,皆明刻中下乘。徒以藏者欲附庸风雅,思藉此以彰其姓名。
——清·叶德辉·《《书林清话·馀话·下》》
铅山蒋苕生太史(士铨)《临川梦》院本内有《隐奸》一出,刻意诋毁眉公(指陈继儒),出场诗云:“妆点山林大架子,附庸风雅小名家。终南捷径无心走,处士虚声尽力夸…”亦谑而虐矣。
——清·梁绍壬·《《两般秋雨盒随笔·三·陈眉公》》
清乾隆皇帝,“称八旬之觞,镌十全之宝”,三下江南,附庸风雅。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,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“大丈夫当如是也”的感喟。
——现代·梁实秋·《《雅舍小品·快乐》》
特别是赵尊岳,利用《申报》,附庸风雅,吟诗捧角,和安福余孽王揖唐、梁鸿志等沆瀣一气,互相唱和。
——近现代·徐铸成·《《旧闻杂忆·周善培与赵竹君》》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附庸风雅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