魂飞魄散魂飞魄散(hún fēi pò sàn)是汉语成语,原指魂魄脱离躯体,后多形容极度惊恐的状态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“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”,其语义经后世演化逐渐定型。该成语兼具双重释义:一为代指死亡,如《西游记》中“魂飞魄散丧残生”;二为形容极端恐惧,明清小说中尤为常见,如《红楼梦》第十五回“二人唬得魂飞魄散”。其近义词包括“魂不附体”“失魂落魄”,反义词如“泰然自若”等。成语起源虽可追溯至先秦典籍,但表“惊恐”的现代语义多定型于宋元以后的通俗文学。明清作品如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通过情节强化了其表惊惧的用法,北宋民间故事“王涣惊魂”也反映了该成语在世俗叙事中的传播轨迹。